有人说,如果50年前的一个医生穿越到今天,他不会看病了;如果50年前的一个银行家穿越到今天,他不会赚钱了;但是50年前的一个教师穿越到今天,他还是可以当教师,因为教室还是那间教室、黑板还是那块黑板、粉笔还是那支粉笔!教育几乎成为了信息化的最后一块堡垒!
我们看看发达国家:美国肯特学区肯特中学已经全面普及One-one终端,人手一台IPad,完全替换纸质教材,采用引导式课堂教学;美国密涅瓦大学,这所学校没有校园,学生在4年时间里在全球7个城市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开展小班讨论。法国École 42编程学校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老师、没有课本、没有宿舍、没有学生活动中心,真的什么都没有,学生通过互联网自我学习或者互相之间交流来解决问题。
反观我国教育,现在大多还是工业时代课堂式教学、知识灌输型教学,而且面临资源不公、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现在,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快速渗透并且正在颠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包含金融、商务、医疗等各个领域,全球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教育界的大数据革命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又走在前面了,如果我们再不奋起直追,中国的教育注定要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而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教育革命中,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就是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在大数据时代的号角声中成立发展的。
工程中心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2009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华师成立,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华师114年的悠久办学历史中,年仅14岁的工程中心也许只是旁人眼中的毛头小子,也许他还有些水土不服(科技与教育融合),甚至有些营养不良(学校对工程中心的投入),但正是这样一个弱质少年,创造了很多华师第一甚至是中国第一:华师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华师第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华师第一个非法人的国际联合办学机构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第一个十年规划、国内教育领域唯一的111引智基地,等等。今年,工程中心又牵头申报成功了国家首个面向教育行业、专门从事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记得从2016年8月27日成立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组开始,到2016年11月1日在国家发改委答辩结束,我们渡过了炼狱般的66天,没有周末,没有中秋节,没有国庆节,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加班。工作组成员大多是年轻教师,刚刚为人父母,常常一星期甚至半个月都见不着孩子。我的儿子那时候刚上初三,面临中考他压力很大,常常会打电话给我,看着他着急,我心里很难受,很想陪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但最后我只能一次次地在电话里跟他说,等爸爸忙过这段时间再说。
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很多年轻人都扛不住了,接二连三地病倒,不严重的带病坚持,严重的到医院取点药后立马归队,一位年轻的老师(指出名字)在医院一边打着吊针,一边还在用Ipad跟大家视频讨论。
申报期间,杨宗凯校长的腿受伤了,但他坚持要对申报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从整体思路到每一处细节,跟工作组一遍一遍地反复推敲,一遍一遍地反复打磨,力臻完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国庆期间,杨校长拄着拐杖来到科学会堂,但是电梯坏了,节假日维修没那么及时,他拄着拐杖艰难地从一楼走楼梯到四楼,虽然旁边有人搀扶,但他每走一步还是非常吃力和难受。这一幕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工作组的每一位成员。直到答辩前夜,杨校长还跟工作组一起讨论到凌晨。
由于经常加班到很晚,总是要物业师傅来赶我们才走,为了不耽误他们休息,后来我们转战到桂苑宾馆,因为那里不会熄灯,不会赶人。最后冲刺的半个月,我们不分昼夜的封闭式讨论、修改、完善和试讲。在2次提交申报书的前夜,我们在打印店打到凌晨3点多,睡3个小时左右,然后第二天一大早扛着30多斤重的申报材料去学校行政楼签字、盖章、邮寄。
跟我们一起申报的有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清华紫光等一批强劲对手,每一个似乎都比我们分量重,比我们基础强,能否成功?我们申报的时候其实心里直打鼓,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不能退缩,华师人不能退缩,我们固然有“神”一般的对手,但我们更有勇于担当、团结一心、无怨无悔的队友。
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战胜了志在必得的强大对手,拿下了这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不仅是工程中心的荣耀,也是华师人的骄傲!
66天的申报过程是艰辛的,我知道,接下来建设的困难更多,因为那就会把66天变成666天、6666天这样夜以继日的加班,加倍的辛苦、加倍的付出。但是,我愿意,我们愿意,因为这是我们华师人能够迎头赶上时代发展、我们教育人能够守住初心梦想、我们科研工作者能够实现使命担当的机会。
这66天只是工程中心奋斗历程中的一个小缩影,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绩都熔铸在无数个这样的66天中!我们忘不了驻扎在苏州跟一线教师磨课的那66天,我们忘不了每年为了编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组织调研8万多所中小学校,联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打出数以千计电话的那66天,我们忘不了看着武汉培智学校一个个自闭症孩子使用我们的“星未来”学习系统、露出天使般纯真笑容的那66天,我们忘不了十多人的团队为了学伴机器人能听能看能说能舞而废寝忘食的那66天……就是这样,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在每一位老师的默默奉献下、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工程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教育部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评价工程中心是引领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面旗帜。短短14年,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有60多名教职工、200多名研发人员、3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拥有两个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1个产业化基地、累计获得1.4亿元科研经费、产品应用于全国5000多所中小学校、服务50多万名中小学生、几乎每天要接待来访参观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窗口、华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工程中心赢在哪里?
我想我们赢在抢抓机遇、没日没夜地干,赢在有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引领,赢在融达立新、敦行致远的工程中心精神激励,赢在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鼓舞,赢在凝心聚力、敢于拼搏的团队精神支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十九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以教育信息化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21世纪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使命在肩,我们共同努力!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