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博学、好学的华师故事,挖掘国奖获得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为广大学子提供近距离接触榜样人物的机会,经过历时两个月的前期两轮采访、网上征集意见与线下宣传,经学工部批准,最终确定十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成为本次活动的嘉宾,并依据突出特点分为保研、师范、科研三组,进行访谈。
被身边人戏称为“胡以琛”,法学院13级国奖得主胡暘,现已成功保研至武汉大学。他介绍,保研资格与学分绩、科研竞赛成果、GPA与专家评审挂钩,有保研意愿的同学应及早准备,投入学习。而拿到北师offer保底、拿到复旦大学推免资格的社会学院13级陈鹏宇则提醒同学们时刻关注意愿学校的学院官网,以免错失机会。
认真学习说来容易,践行却不易。对此,保研北大教育学院的欧阳嘉煜表示,多利用上课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不失为提高效率的一个方法。“多尝试着参加专业比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理科生来讲很重要。”针对期末复习,胡暘更不吝给出了自己的妙招: 阅读书本目录,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回忆所学内容,“从本科开始广泛阅读专业相关论文,无论是对短期的考试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他补充道。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师范生是手握铁饭碗、过着安逸生活的大学一族。“其实不然,各种评奖的门槛、高中教材的浅显滞后、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问题众多。”因此,对现在老师提出的要求水涨船高。踏进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学生王永立如是说道。
来自15级历院硕士侯亚娟,讲述了自己在武汉中学担任实习老师期间的经历,并分享了她一步步带动学生积极对待历史作业的故事。生命科学学院潘秀姿也分享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在潘秀姿看来,老师不是用渊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的人,而是怀着包容的心与学生相处、以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特质、用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人。要做到这些,潘秀姿说,“在大学期间,师范生们必须学习对现在有用、教学有用、职业发展有用、生活有用的各类知识。”
科研有态度:做研究,更是做人
从吴中鹏、肖雅、魏来三位国奖获得者的初次科研经历分享中,能找出积极把握机遇、认真对待大小事的共性特点。在学术部工作的肖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学姐学长的科研项目深有感触,于是她默默积累经验,最后选择了自己科研方向。她介绍科研并不难,只要多看多想,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科研离我们并不遥远”。“能抓到机会是一个方面,此后,认真踏实的态度则尤为重要。”吴中鹏学长这样说道。“在与他人合作项目时,我也会遇到被轻视的情况。此时第一要做的是保持谦虚,其次是要勇于展现自己。当有任务来临时,不可怯场,勇于接受。”
对此,学工部副部长李刁老师,发表了总结讲话。“大家‘受伤’之后,要先安慰好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点。你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李副部长强调,“受伤”之后,更要思考怎样才能日后不“受伤”。“相比曾经众人对学霸‘一个包一个碗天天都在图书馆’的古旧印象,今天的大学佼佼者,早已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家听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生活之后,再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能多一份清晰。”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