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马敏聊聊60年“人生账”

作者: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6-10-05

导语
60年弹指一挥间,流年似水,韶华易逝。我们得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多做些对社会和大众有益之事。




我是1955年生人,今年已整整60岁了。

我这60年,说来也简单,大致可分为前三十年“求学之时代”与后三十年“治学与治事之时代”。所谓“求学之时代”,系广义而言,从小学、中学、上山下乡、当工人到上大学、读硕、读博,学人生、学知识、学社会,皆为广义之“学”也。

我出生在四川雅安,长大在省会成都。我所有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都与成都相关。成都岁月有两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深远:一是当时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带着弟妹在成都远郊一所子弟小学教书,大约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基本上就是我一人独自在成都生活,信马由缰的“放养”教育,极大地培养了我独立生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小对自己要求甚严,一直担任班级和学校学生干部,历来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最开心的事,就是在中学时,自己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本年级各班宣读,这往往逼迫自己要去看更多的书,写出更好的作文。二是高中毕业那年,作为成都中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之一,我有幸被选中,代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体成都知青在人民南路广场主席台上发言,面对黑压压的集会人群,立誓扎根农村干革命。尽管以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在农村扎根,但当年要去农村扎根的思想却是真实和坚定的,有着那个特定时代青年人的一腔热血和献身精神。

从成都到四川冕宁大凉山插队两年半之后,我于1976年底被招工到武汉,成了一名建筑工人,1977年底又幸运地从建筑工地考上了华中师大历史系,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师范生,从此走上了正规求学、治学的道路。

我的治学,严格说来,是在随业师章开沅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恩师的指点下,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大致在辛亥革命史、商会史、教会大学史、博览会史等学术领域小有成就,受到学界好评。治学而外,从1995年担任华师首届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开始,我又出人意外地走上了“治事”之路,从院长而副校长、校长、书记,一路走来,又一个20年过去了,至今还奋斗在高等教育战线。

回顾我60年的人生,虽然波澜不惊,但一路走来也颇为曲折艰辛,虽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奋斗中的坚持。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我的成长经历,我很认同这句话。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两段经历对我影响至深。一是1974年夏至1976年底两年半的知青生活,我称之为“土插队”;一是1989年夏至1992年初两年半的出国访学,我称之为“洋插队”。

“土插队”的知青生活经历不仅是吃了许多苦,更重要的是使我接触到了真实的中国农村社会,了解到了什么叫“一穷二白”,什么叫“艰苦奋斗”。我上山下乡的地方是位于大凉山的汉彝杂居的冕宁县团结公社,这里是安宁河的上游,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彝区时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地方。虽然风光秀丽,春来山茶花、杜鹃花满山满谷,热烈绽放,但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以玉米、土豆为主粮,青黄不接时闹粮荒是常事。自己既有过挨饿受冻的经历,也有过抗洪抢险时在激流冲击下九死一生的惊险。我也曾一度在农村小学中当过代课教师,虽然辛苦清贫,但精神上却很满足。尤其时隔40年后,再次回到我曾经插队和教书地方,一位我当年曾经教过的彝族学生一眼就认出了我,一声“马敏老师”,顿时使我热泪盈眶,百感交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难得的经历都已成为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无论再遭遇什么样的磨难,都能咬牙挺过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知青精神”,也是那一代人中不少人成为今天中国社会栋梁的秘密所在。

与上山下乡的“土插队”相比,出国深造的“洋插队”虽然并不存在生活上的“苦”,但置身异域文化中,却难免一份精神上的“苦”。记得一人初去美国时,最难挨的便是漫漫长夜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和乡愁。不过,这毕竟是短暂的阵痛,一旦适应了国外的生活,更多则是打开眼界的新奇和收获。不为学历为学问的较长时间的访学,使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接触美国一流大学的学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在真切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又通过对比反观中国文化,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不仅拓展了国际视野,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正如我在许多场合所说过的,无论对学者而言,还是对大学领导者而言,一定的国外学习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既要当好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要学会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地球人”。

人的一生若要不断有所长进,就得不断总结,时不时算算“人生账”。60甲子正是总结人生的一个好时机,对如何“做人”,我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活得认真。我曾经说过一句大家认为很有启发的话,“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人的一生必须活得认真,活出精彩,不枉自来世间走一回。所谓“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即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当知青就当一个好知青,老老实实修好地球;当工人就当一个好工人,拧紧每一颗螺丝钉;上大学就做一个勤奋的大学生,学海泛舟;教书就好好教书,把学问绣出花来;当校长就当个称职的校长,在其位而谋其政。一步步走来,人生也就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是要活得执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为人也要宁折不弯,要有孟子讲的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失败,决不沮丧,决不垂头丧气。看准的事,值得做的事,再苦再累,再吃亏,也得坚持做,直到有好的结果。人生要有这种韧性和定力,方能真正成功一两桩大事。

三是要活得积极主动。我的人生我做主,一定要有一种“笑对人生”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即要以乐观、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生,主动做好自我设计,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一方面要执着,另一方面又不要迂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与时俱进,常活常新,常学常新,始终不失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60年弹指一挥间,流年似水,韶华易逝。我们得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多做些对社会和大众有益之事。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