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 访哈经雄

作者:马雪蒙 发布时间:2016-10-13

导语
那在昙华林的悠然岁月,那物质虽贫乏、精神却富足的艰难时光,却拥有着难以磨灭的厚度。

    同一寸土地,百年来,有多少不同的人驻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天,华师,都在新诞生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回望过往的六十年,那在昙华林的悠然岁月,那物质虽贫乏、精神却富足的艰难时光,在淘沙后的历史长河中依然拥有着难以磨灭的厚度。

    2016年9月29日,我校国内合作与校友办公室与宣传部部分领导老师一行拜访华师老校友——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的哈经雄,一起走进上一辈华师人的生活,看看他们曾经的激情岁月。


    初入哈经雄老先生的家,满目望去,现代中掺糅着古朴,木制炕桌,原木地板。而先生本人,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金色老花镜,眼睛透着温润淡定,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从前额到眼睛,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衣着却显时髦,蓝色格子衬衫打底,黑色西装显正式,在领口还精心别了一枚国徽。“我在华师学习工作了三十多年,从1955年入学到1986年离开,31年半啊。对母校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已年逾杖朝的哈老悠悠叙述起他的那段青葱岁月。


一颗纽扣的故事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思想仍偏保守,男同志多着具有革命色彩的中山装,一排纽扣需要扣得整整齐齐。而一谈论起曾经在华师的生活故事,哈老不自觉地轻轻摸了摸自己格子上衣的纽扣,笑得有些腼腆:“说起来,倒是有一个关于纽扣的故事。”

    他回忆着,他还在华师求学时,当时正在校园里走,穿戴还是整整齐齐的,就是封颈扣没有扣。而这时迎面走来了杨东莼院长(当时还是华中师范学院)、刘介愚书记和陶军教务长。他们一行人从对面慢慢走过来了,等到了哈老跟前,院长就抬起手来帮他把封颈扣扣上。“我是一辈子都记着这件事情的。”哈老叹息道。

    有语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努力做好学问,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作为师范学院的学生、未来的教师,应该养成举止文明的好习惯。“我当时觉得很惭愧,以后到一些正式场合,衣着举止都倍加注意。”哈老的谦逊,一如他家的陈设一般古朴自然。而这颗纽扣,便像一把锁,轻轻旋扣,封存住了华师校风,直至如今,仍然严谨。


一段民族研究的不解之缘

    哈老本人是回族同胞,从南昌入武汉求学。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团结政策还没有如今天一般施行彻底,而华师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无论是单独为十几名学生设立清真食堂、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或是筹备设立湖北民族学院,设立分队与赤脚教师同行等,都体现出华师前瞻性的平等与自由思想。而亲历了这一切的哈老至今谈起,仍激动不已:“我研究民族领域有30多年了,是华师赋予我的初心。”

    文革时期,国家为了结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要求教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夹紧尾巴做人。由此,乡村涌现一批“赤脚教师”群体,教师除了在学校教书,还要回到田间参加劳动。哈老曾下恩施作为恩施组组长,去培训赤脚教师,与他们同吃同住了半年有余。

    “当时有八个专区,刚好我被分到恩施,当时是很艰苦的。”哈老回忆起一行八十余人用扁担挑着各自一年春夏秋冬的衣服穿越巴东陡峭的山峰,长时间的重活和劳累,使有些同伴在上山途中挑着挑着就晕倒了。而分散劳动后,面对小块小块分割好的土地无法送肥的问题,他们学习当地土著居民,背上背篓,柱好撑子和拐棍,翻山越岭送粪肥。而巴东之险,自古名扬之,峡谷幽深,沟壑纵横,遍布喀斯特地貌。哈老和同伴们缺乏经验,背背篓的方式不对,加之面对崎岖山崖多震动,送粪肥的过程很是艰难。

    巴东生活艰苦,但长期融入到当地民族生活,长期感受当地风情,这对于哈老研究民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民族节日时与当地人民共度节庆,对月饮美酒,共起民族舞,由此渐渐踏入民族研究领域,直至将民族研究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

    说着说着,哈老仍忍不住叹息:“只可惜,我曾生活过的地方因为修建三峡水库而永远沉没在水底了。”


一部传记的写作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提出要重塑老一代的革命精神,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将董必武作为湖北的一面旗帜,要求写一个地方戏,写一个话剧,写一部电影。哈经雄主要负责电影组,当时的顾问是戏剧家吴祖光先生。而在研究董必武期间,哈老发现他有个谦逊低调的特点,不喜谈功论绩,甚至连子女都不知道他曾经做出的贡献。

    为了写董必武传记,哈老曾在董老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当时查阅董老的历史档案材料很困难,因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就把董必武原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一些材料销毁。哈经雄除了寻找公开发表的资料外,将红军长征史、董老当时所在的连队史也联系起来,并整理野史中较为可靠的记载。还考证了当时与董必武有往来的人物。“搞历史的人他不搞这些的,搞文学的人也不搞这些的,我是把历史和文学和野史都弄起来。”哈经雄笑道。同时,哈经雄还到八路军办事处花了八个多月时间查阅材料。那个地方不提供座椅,更没有电脑,哈经雄就将借的材料铺在桌子上,硬是把大量宝贵的材料誊写了一份。

    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哈经雄在董必武家里又得到了大量未发表的诗歌等一手资料。哈经雄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修订,最终使《董必武传记》定稿。


一数华师风流人物

    一所名校的发展,离不开辛勤耕耘的先生们,他们一如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哈老在华师生活了三十余年,亲眼见证了诸多华师大师风采。

    章开沅、刘年寿、刘介愚、杨东莼、戴重远……

    章开沅先生曾任华师校长。“当时因为章先生主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用了一部分我写的《董必武传记》的内容,所以我和他就渐渐熟悉了起来。”哈老慢慢回忆期章开沅先生。

    当校长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但章开沅先生认为学术不能放下,要做校长那就“做一半”,一个礼拜用三天的时间专门搞业务,晚上不接待人。事务繁忙时办公人员就写一个待办事项贴在他的门上。如有情况要当面汇报,汇报人必须条理清晰地讲述,昨天发生了什么大事,上级有什么新的精神……汇报的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能用电话汇报就不用当面汇报,科处能够解决的事情,就不去找他解决。如此一来,在章先生担任校长的期间,华师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分工也比较明确,干部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章先生不仅大事抓得紧,也敢于为下属担当。哈老记得当时办公室有一些人员调动问题是自然更替,属于例行公事,这样的事情在当时一般不予以汇报,当时身为秘书长的他也就没有汇报给章校长。结果有人恶意向章校长挑拨,说哈经雄“自作主张”。章校长非但没有多作怀疑,反而坚定地回答:“这事我知道,是我的意思。”

    “我知道这事后心里就想,这给我提了个醒,以后要加强汇报。再有一个呢,要大胆工作,有这样的领导还害怕什么呢?” 哈经雄提起这事不住感慨,“章校长的道德品格,对在他手底下工作的人触动很大,对我们不但是佩服他,尊重他,也更愿意拼命工作。”

    郭抵老先生可谓是当时坚韧与前瞻的标杆。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我校学生曾先后参加了两次修铁路工作,每次半余月。在当时,为了争排名、抢先锋,武汉各大高校都将学生拉上工地,大规模兵团作战,采取日夜施工的人海战术,其劳动强度几乎是难以承受,甚至是超负荷的。那些从未拿过扁担箩筐的学生,挑着重担爬坡上堤,时不时滑倒摔跤,狼狈不堪。就连农村来的孩子,面对如此高强度的作业和时不时的精神压力也扛不住了,但无人敢叫苦也不敢说累。

    “我就记得有一次,那时还是冬天,我们挑着重担爬坡,下大雨,一阵风刮过腿,我们冷地直打哆嗦,嘴唇发紫,都坚持不下去了。但抬头一看,郭抵同志走在最前面,一言不发,背脊挺直。”哈老道,“后来大家见老先生都如此坚持,仿佛受到了什么精神鼓励吧,闷声不吭地继续前行。”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国家认为校园是生产工农兵精神栋梁的地方,优美的环境和惬意的生活只会引导学生走向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于是便要求学校进行校园环境整改,坚决杜绝一切资本主义倾向。但面对如此强硬的要求,郭抵先生不惧强权,仍坚持己见,维护桂子山的环境,力所能及地保护桂子山的土地,这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滋润在这片绿荫之下。“华师有这么好的环境,和领导的眼光、坚持很有关系。”

    说起桂子山上的巾帼,不得不提到戴重远女士。她于9岁开始做童工,16岁参加工人罢工,被监禁3个月;17岁和刘少奇假扮夫妻去苏联,参加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8岁领导工人阶级运动,参加地下党,随后积极投身革命。1963年来我校担任组织部长10余年,刚正不阿;1973年以来,担任我校图书馆馆长8年,细致入微;1981年,68岁的她再度担任组织部长,成为我校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组织部长。正如她名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任重而道远”,她在桂子山的半个多世纪里,兢兢业业,克勤克己,一直在心中所追求的道路上行进。“她真的是数一数二的大师。”哈经雄竖起了大拇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此,哈老坚信不疑。


一个未来的期许

    哈老十分注重对于学生的锻炼。他认为学校有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不要只埋头苦读。“我记得当时学报只是给教师发表论文的,现在好像打破了。原来只能是老师,但是呢,华师在1959年发表了我的一篇儿童文学论文,我当时还是个学生,导致许多人都以为我是华师的资深教授。”

    其次,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建设。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的华师老校友李宇明曾说过:“我们跟北大清华不能比,她们吃苹果呢,个子高,就直接拿到了,我们还要跳一下,这个跳一下就是差距,但是你跳了摘到了就是成果。”如此一来,如何跳,谁带头来跳就成了大问题。哈老表示:“要树立标杆。”就好比华师物理系的刘连寿教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极高。一旦大家知道了这个人物,那么就会知道这个人物是哪个学校的,这样就会促进学校的地位提高。而对于学生来说,有这样的人物作为标杆,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如果十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