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农村经济研究的探索者

作者:曹世生 发布时间:2019-03-27

导语
曹阳教授面对镜头,曹阳低调内敛,似乎不太习惯展现自我;但聊到感兴趣的学术话题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提高语调,聊到兴起时甚至会哈哈大笑。聊天过程中,曹阳嘴里常常会冒出“约束条件”“边际效益”“前提假设”等经济学术语,表现出一种严谨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6月的一天下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楼颇有些闷热,敲开曹阳教授办公室的门,并非像预想中那样有一股冷气迎面吹来,办公室的温度与过道并无差异。曹阳教授显然已提前在办公室等候多时,见到我们满头冒汗,忙起身打开空调,他说:“吹自然风最好。”
      曹阳教授面对镜头,曹阳低调内敛,似乎不太习惯展现自我;但聊到感兴趣的学术话题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提高语调,聊到兴起时甚至会哈哈大笑。聊天过程中,曹阳嘴里常常会冒出“约束条件”“边际效益”“前提假设”等经济学术语,表现出一种严谨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不过,曹阳认为自己并没有将这种习惯带入生活中,“经济学中有‘经济人’的假设,但如果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那么经济理性,那人生也就没有趣味了”。生活中的曹阳,性格随和,信奉的是以诚待人。“你用诚心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用诚心来对待你。”曹阳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从中文到经济学研究的跨越者
      出生于1955年的曹阳,与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197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曹阳便被下放到了通城县城郊。由于并不安于农村生活,曹阳在知青群体中表现积极,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公社团委副书记。1975年,曹阳被公社推荐至咸宁高师班(现湖北科技学院)读大学,成为一名中文系学生。
     曹阳从小就喜欢文学,读初中时便涉猎了不少中国古典小说,大学三年虽然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被体力劳动所占据,但中文专业的学习还是给他奠定了文学鉴赏和写作的基础,他课余练笔的小散文还曾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
       后来的研究生阶段,曹阳利用空闲时间看了大量小说,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曹阳在学术研究之余的一种重要调剂。这样的经历使得曹阳对于学生的中文水平非常重视。他认为,中文功底对于任何一个学科都非常重要,因此每次招博士生的时候都特别注意考查学生的中文能力,他常说:“最起码文章要写得文从字顺吧!”
      虽然没有做过作家梦,但曹阳的文学功底不错,散文写得平和厚实,不饰虚华,常常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这在他所写的怀念导师董辅礽的文章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这篇文章中,曹阳总结了导师董辅礽的学术贡献,并回忆了导师与自己的情谊,其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师生情谊感人至深。
      曹阳走向经济学研究道路要从考研的时候说起。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曹阳报考了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的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可惜未能如愿。第二年,曹阳再次报考,被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师从早年自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学系副博士毕业的王启荣先生。
      王启荣先生1953年便到华师工作,是我校老一辈经济学教授,受苏联传统的科学训练影响,对科研的要求极为严格,他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的数据。王启荣对于学生论文的要求也丝毫不含糊,每篇论文都要求要有新发现,而且文献出处也必须丝毫不差。
正是在王先生的严格要求与言传身教之下,曹阳从文学思维转换到经济学思维,奠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基础。1982年,硕士毕业的曹阳留校任教,在政治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一时期,曹阳已经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学术敏感性,在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两个前沿领域都做了探索,基本上确定了此后的学术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上下还对市场经济心存疑虑,甚至将其与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捆绑。曹阳此时却敏锐地意识到,市场经济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自己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曹阳撰写了《历史的选择——市场经济发展史》一书,得出“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后果,同时也是我们的最终选择”的结论。“这在当时肯定不是主流观点,不过那时候年轻嘛,在学术方面还是比较敏感的。”曹阳说。
       对于学术敏感的曹阳没有料到,这部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书稿,由于种种原因,拖延了四五年时间,直到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通过党的代表大会确立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才得以公开出版。此后,市场经济研究成为一门“显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曹阳虽然一直有兴趣但研究重点已转到了另一个领域,即专注研究我国农村经济问题。
      研究农村经济与农村经济组织的探索者
      曹阳对于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便起步了,这与他早年下放农村的知青经历有关,用曹阳自己的话说就是:“比较熟悉,怀有较深的感情。”
1988年,还是讲师的曹阳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了《我国种植业的危机及其出路》一文,该文被评为该刊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另一篇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亦称九号院)所写。第二年,已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的曹阳撰写的《农产品短缺与农民剩余: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制约及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文又获得了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农业部等9个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
      连续获得奖项的激励加上市场经济研究的前景尚不明朗,坚定了曹阳研究农村经济的决心。1990年6月,曹阳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9个月,其间开始与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Clem Tisdell 教授合作研究中国农业劳动力在双重体制并存下的转移问题。
回国之后,曹阳参与了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与美国东西方人口中心合作研究的课题“中国沿海四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迁移调查报告”的写作,这很快奠定了曹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宏观经济结构变动》两本书是曹阳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前一本书揭示了制约或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根源,后一本书则反过来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两本著作围绕同一个论题,对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模式、结果、意义等做了全面的考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书。
出版于1999年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宏观经济结构变动》一书其实是在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94年9月至1997年12月,曹阳在职攻读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董辅礽先生是我国经济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长期致力于市场经济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巧的是,或许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打工潮”的兴起有关,董先生对曹阳从澳大利亚访学开始便在研究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写作过程中,曹阳得到了董辅礽先生的大力支持。
      对于曹阳来说,1994年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9月,他考取了武汉大学的博士,同年12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一年,曹阳还第一次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研究”。
      2001年,曹阳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其农村研究的重点逐步从农业劳动力转移转向了农村经营主体。曹阳随后几年在学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保持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今后我国农村可能会出现一种“大佃农—小地主”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单个农户的议价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是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2007年,曹阳拿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课题“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提出我国当代小农是“市场化或正在市场化的小农”的观点。该课题现已结项,成果《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已完稿,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时候,曹阳一直注重实证研究,经常带队到各地农村调查,其足迹甚至远至内蒙古、新疆等地。在他的著作中,常常附有专门的案例讲解部分,这是他写书的一个特色。就曹阳的农村研究来说,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经济学院开创时期的引领者
      在曹阳的人生履历中,担任华中师大经济学院院长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96年,从原政法学院独立出来的经济学系与城市经济管理系共同组建经济学院,从1993年起便担任法商学院院长的曹阳自然而然地成为经济学院首任院长。
       院长曹阳承担更多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他需要为整个学院的长远发展做出决策,为学院确定发展方向。对于经济学院来说,在曹阳担任院长的11年间,经济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引进了一批中青年人才,比如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的涂正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郑承利等。
      曹阳说自己对于管理学院并非有什么特别的经验,但有一点他始终坚持的就是“从不以权谋私”。在担任院长的11年间,曹阳没有利用学院的资源为自己谋得任何好处,也没有主动争取任何一项学校里的荣誉。“我拿到的课题都与做院长没有关系,拿国家重大课题更是卸任院长以后。”
      担任院长期间,曹阳最大的遗憾与自己的得失无关,而是没能为经济学院争取到经济学科博士点。因为建院时间短、人才队伍体量小、经济学博士点竞争特别激烈等客观存在的原因,曹阳和他的团队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理想并没有实现,这让曹阳特别惋惜,每次提到都忍不住叹气。“越到后面窗口关得越小,我作为院长没有完成目标,只能靠后来者去继续拼搏了。”
      在曹阳看来,现在经济学院进了很多人才,尤其是年轻教师,潜力非常大。“在2012年的学科评估中,许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培养单位都排到了我们后面,所以我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在担任院长的同时,曹阳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培养了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不少的突出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生往往在毕业多年以后还是会与曹阳保持密切的联系。“我对待学生,只有一个‘诚’字。首先是自己要立德,不能有私心,不能想着去利用学生,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的回报。许多毕业十几年的学生,与我已经没有任何利益瓜葛,但还是经常与我联系,我想这才是最为可贵的。”
      作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80后”博导,王春超是曹阳培养出来的学生典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都是曹阳。在他看来,曹阳在平时的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他“对学生有着特别的爱和期待,这种爱并不表现在言语间而是藏在心里”。每次王春超放完假回到学校,曹阳都会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将所有的同门师兄弟姐妹叫到一起聚餐,“我们快乐地围坐在曹老师周围谈论人生和学术”。
      在曹阳的求学过程中,他所遇见的王启荣、董辅礽等老先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对谈为主,因此曹阳也有意识地将这种方式运用到自己学生的身上,通常会以一种轻松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多教育其实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在轻松的谈话中我能体会出导师的深邃思想和对学术问题敏锐的洞察力。”王春超说。
      研究之余,曹阳也是一位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劳逸结合,既勤奋工作又需要腾出时间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曹阳卸任经济学院院长以后,就完全将自己从学院事务中抽离开来,过起了非常闲适的生活。
      他酷爱围棋,常在棋局中品味人生。曹阳年轻时候喜欢打篮球,现在虽然篮球少打了,但每到夏天还是坚持每天下午都去游泳,因而一直身体不错,精神也很好。曹阳心中的文学火种其实一直都没有熄灭,他现在常设想,自己退休以后,除了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以外,还要拿起笔来写点东西。虽然自己喜欢读小说,但曹阳坦言其写作计划中并不包括写小说。“主要还是写散文吧,我写不来小说,小说是最难写的。”曹阳说。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