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昙华林到桂子山

作者:鲁炫辰 发布时间:2018-11-30

导语
华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华师人的故事。

孩子:爷爷,我也想讲一个故事,一个从昙华林到桂子山的故事。

爷爷:哦?这么长的一段历史啊!你也知道昙华林?

孩子:知道呀!我妈妈是华师的老师,我妈妈的老师也是华师的老师,您也是妈妈的老师,我们的老老师。

爷爷:好,好,那你讲吧!

 

100多年以前呀,有一个叫“圣公会”的美国基督教组织,他们向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教思想,中国也不列外。他们派往中国的牧师叫文惠廉。文惠廉是一位驻上海的牧师,但是由于圣公会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他们就派文惠廉带着一位中国牧师前往武汉这个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城市。他们在昙华林盖了一座教堂,收留了很多穷苦的孩子,带领他们学习圣经。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中国的家长们并不能接受圣经,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些改变,把圣经里的一些思想改编成儿歌,并且将他们和中国古代的一些儿歌结合在一起,这样,慢慢地大家都愿意接受了,学校里的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这学校原本叫“美国圣公会学校”,1873年,文惠廉去世,为了纪念他,就将学校改名为“文华学校”,也叫“文华书院”。1903年以前,文华学院只有初中和小学部,到了1903年,文华学校开始招收大学生。1903年只招了7个大学生,他们在1907年毕业,这对文华学院来说可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呢!1924年,文华学校更名为华中大学。

1938年,武汉在抗日战争中沦陷,于是华中大学搬迁到了云南喜洲,和当地的一位士绅合作办学。为了回报当地的老百姓,学校师生运用科学知识为他们点亮了第一盏灯。当地的百姓高兴极了,他们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这第一盏灯,让饱受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后,为了让电灯得到普及,他们花了四年的时间在洱海建了一座水电站,让深山里的人们都用上了电,同时,他们还开设了夜校,教百姓认字,这是知识的力量,更是华师人的情怀啊!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学校又迁回了昙华林。50年代,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实在太小啦!我们想要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孩子读上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于是学校就重新选址,迁到了现在的桂子山。可那时的桂子山,可是一片荒凉的坟地呀!当时的桂子山杂树丛生,可大家不畏艰苦,在山上建成了一座美丽的校园。现在的桂子山上已经有了两万多株桂树,这是一个叫姚水印的爷爷组织种植的。姚水印爷爷是当时的绿化队队长,学校让他负责山上的植物,因为华师的校庆是10月2日,正好是桂树开花的时候,所以学校决定,最好是种桂树。于是姚水印爷爷找遍了整个武汉,竟然到了上百种桂树!有金桂、银桂,还有很多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到现在,每到秋天,桂子山上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这可都是姚水印爷爷的功劳呀!

听一位爷爷说,刚搬校区的时候,学校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周围全是泥地,一户人家都没有,学校也只有两栋楼,教学器材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更没有淘宝,交通也没有那么便利,但是为了准备教具和实验器材,老师们背上行李,分头坐火车去北京、上海、深圳,去各个地方带回不同的部件,最后自己组装成完整的仪器。还有很多仪器是当时的老师们一起做的。他们买来各种零件、线路,组装、焊接,华师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这么来的!听说,有一次在老师外出买器材的时候,因为西门门口的路十分不平坦,一位老师骑自行车时没刹住车,不幸被马路上的车撞倒死去了。于是学校的师生们自己拿起铁锹,铲平西门的路,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便利。当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刘伯伯,刘伯伯为了买器材,坐着火车,带着干粮,不辞劳苦地把上百斤的器材背回来。多么让人敬佩呀!现在,华师已经有了各种国家级的器材和实验室,培养出了各个领域的优秀的人才,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们的努力。老师们想让学生学得更多,所以他们也原意付出的更多。

另外,在最开始,学校的课本也都是老师自己编选的,语文课上,老师会选很多名著:鲁迅的文章、朱自清的文章、冰心的文章……这里面很多文章我也在课本里学过呢!只是那时候的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幸福,由于条件艰苦,他们只能靠手抄老师的讲义,但是他们一点儿都不抱怨,总是认真完成作业,一点都不比我们差。

后来,听说到了7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都越来越快了。华师也逐渐扩建、改革。

1903年到现在,我算算……已经115年了!115年前,学校只有四五名老师,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只有三四十人。现在就不一样了!这里有2000多名老师,每年毕业的学生有七八千呢!那时候,华师只有四个学院:教育、历史、经济、哲学。到现在,已经有27个了,文科理科都有。所以说,华师从昙华林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并不只是一个学校的搬迁,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就像我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个头在长,知识也在慢慢变多,认识的人也在不断地变多。

所以说呢,华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华师人的故事。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