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文物馆文物藏品由来

作者:易吉林 徐佳晨 发布时间:2016-10-06

导语
博物馆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成为杏坛和文博界佳话,留有名家手泽的文物故事更加感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物馆始建于1953年,收藏了历代文物二千余件,是百年名校的珍贵遗产,也是名校百余年的历史见证。每一件珍贵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特别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人的捐赠,成为杏坛和文博界佳话,使得留有名家手泽的文物故事更加感人。

在庆祝第40个世界博物馆日之际,应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的邀请,我们前去熊先生家中取他捐赠给图书馆多年珍藏的学术期刊。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兼任过文物馆工作的熊先生主动讲述了他所知道的文物故事。熊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我们的刨根问底,让先生立即放下了手头的事情,亲自一个个打电话询问曾经在文物馆工作的同事,亲自带我们去拜访了他的同学兼同事,前后从事文物保管整理工作20多年的崔曙庭教授。

91岁高龄崔曙庭先生书房里,先生们讲述文物来历的故事。先生们谈起文物的来源,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先生们谈起文物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有接受捐赠而来,有收购而来,也有发掘所获。文物的时代早至石器时代,晚到民国时期,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这些文物是百余年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而来。

一、珍品捐赠

50年代初期,时任校领导王自申、杨东莼以及在钱基博、张舜徽等教授的积极倡议下,开始筹建历史博物馆,到1953年历史博物馆已初具规模。王自申院长委托著名的国学大师和杰出的教育家、历史教研室教授钱基博先生(1887-1957)担任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席。嗣后五年,寒来暑往,钱先生为博物馆的建设鞠躬尽瘁,他带头捐赠,将“数十年笔耕舌縟之余以渐积累”的甲骨、铜器、玉器、陶瓷、历代货币、书画、印章等十类221件文物悉数捐赠给历史博物馆。其中钱先生手边和案几边把玩的,经常带在身上和衣服上的玉佩饰等玉器,是身后捐给博物馆的。

 1952年岁末,在武汉寒冷的冬季,钱基博先生写毕约45000余字的《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博物馆赠品说明书》。从说明书可知,钱先生向当时的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捐赠文物共211件,分为10大类。其中包括玉器26件,青铜器80件,历代货币52件,古瓷25件,书法绘画28件等。对于这些文物,钱先生一一予以解释说明,娓娓道来,十分详细,数据精确,一一分明。此外他还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学校前身)。

睹物思人,如今看见这些珍贵的藏品我们依然可感受到钱先生那份深厚的爱国热情与学人魅力。

在钱基博先生的带领下,亲朋及社会人士,学校部分教师主要是历史和中文等院系的教授们纷纷捐赠了自己的珍藏。

其中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将历年收藏的25件文物捐献给历史博物馆,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唐敦煌石室写经长卷等。在我校历史系执教40余年的张舜徽先生,曾在兰州大学任教2年。兰州距离敦煌距离不远,而敦煌是中国的国家史、历史文化名城,张先生偶然得到这长卷,并将其带回,在52年捐赠给我校博物馆,保存至今。唐代多使用手写卷轴,宋代才开始有印刷术,因此这写本长卷尤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学校教务处长、物理科学家卞彭先生之妻王爱施女士(民国外交家王宠惠侄女)慷慨将自己的嫁妆于1953年赠与筹建中的历史博物馆,数量之多,价值不菲。其中包括东方塑献寿图等古画40帧,宋代汝窑碟古瓷十件(),乾隆珐琅大盘一件,古树根桌椅一套。

     二、藏品收购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文物”并不珍视,当时的汉口,文物市场上的文物比较多,大家巴不得多卖掉一些,这样一来,“卖的人多,买的人少”,甚至有好东西送上门来的。所以当初购买“文物”的价格都很低,但与此同时珍贵的“文物”也就慢慢地散开、变少了。

我校在50年代除了接受捐赠外,由于王自申院长的重视和支持,1954年前后,学校克服经济困难筹措资金购买了很大一部分文物,从1957年以后收购的文物就少一些。“自一九五三年元月起至一九五四年八月底止,共征集文物二千三百四十一件(内收购者一千八百一十八件,捐赠者五百二十三件),用经费计旧币三千四百五十五万七千元”。并进行了详细的鉴定整理和分类造册,纳入学校财产。

钱基博先生在为展陈文物分类编目、展品说明及档案编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亲自撰写了《历史博物馆赠品说明书》、《文物研究》以及三十万字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陈列品研究报告》(未完稿)等。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在1965年文革之前,当时具体负责文物馆工作的彭祖年老师,开始与武汉市的一些文博专家交流,并邀请了几位专家费时一周时间对文物做了一次全面的鉴定,如定级和评价等,然后集中装箱从昙华林运到桂子山。

三、桂子山上

桂子山发掘而来的藏品及桂子山民考古发现,也是文物馆文物的来源之一。

50年代中期,即1955年前后,学校在老三号教学楼打地基的时候,施工时意外挖掘到一个的小墓,墓中出土了一些陪葬品。挖掘出了一批铜镜、南北朝及唐朝的基砖等文物。这面彭造凤鸟人物镜。镜面上的凤鸟仍清晰可见。

70-80年代时期,我校历史系一名老师对考古知识有所了解,带着两名历史系学生前往江陵进行考古研究活动,意外发现这两把宝剑,把其带回,现于文物馆中珍藏。(图备注:左一为钱基博捐赠,右一二为学生考古发现)

1972年初,历史系的熊铁基等教师去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寻访博物馆并得到对方支持的珍贵藏品,这部分藏品后由崔曙庭先生等人专门整理运回了好几箱。此外还有师生去外地实习,如去荆州博物馆等地寻访的藏品。


文物的保管、陈列展示地也随着学校建设发展,先后搬迁了经历好几个地方:昙华林、老图书馆、老3号楼后面的一间大教室、科学会堂、田家炳教育书院二楼、新图书馆负一楼。目前正在筹建现代化博物馆,将把现有的文物馆、生物标本馆、校史馆等集中在一起,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春可投入使用。文物馆的归属管理由历史文化学院也转归为图书馆管理,现在位于新图书馆负一楼的文物馆于20135月已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参与文物保管与开放的具体工作人员先后有彭祖年、崔曙庭、张翼之、徐艳芳、邹霞、潘凤、乔菊英、张阳等。感谢那些无私馈赠的学人及几代华师人对藏品的精心呵护。

珍贵藏品承载的历史是文化与精神的永恒依托,也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