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教育——“圣兵爱心社”公益助学19年的故事

作者:谢先军 发布时间:2017-11-28

导语
爱在华师,爱就是教育。爱是付出,是坚守,更是梦想与使命。

各位朋友,大家好!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圣兵爱心社”前不久刚收到的一封特殊“求助信”。求助者是华师管理学院2004级校友黄钊。

来信写道:他才三个月大的女儿,需要肝移植,否则就将夭折。面对30万的医疗费,他一筹莫展,感到无助和绝望。最终,他想到了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想到了他曾经付出过爱的公益组织——“圣兵爱心社”。

收到这封“爱的求助信”,我们社友会立即启动“内部救助机制”,社友群不断刷屏,认识或不认识的社友,你十元,他一百,你五百,他一千,7天时间,四面八方的社友和爱心人士共同筹款297235.49元。终于,1023日,黄钊可以带着女儿到上海仁济医院治疗。上海的社友们有主动提前为他排队挂号的,有坐几小时的车到医院送饭的,还有主动提供住宿的。

我们大家帮助他,不仅因为他是圣兵爱心社的社友,更因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是百十年来薪火相传的华师精神;“造就他人,实现自我”是圣兵爱心社一直以来坚守的爱心箴言。



爱心社创办至今,有幅爱心地图,记载着我们的爱心事业。

20年来,我们的社友累计突破3000人。我们的“爱心之旅”,走访过全国2000多个贫困高中生家庭,累计奔波2万多公里,社员们用双脚为学子丈量贫困与梦想的距离,用行动在践行“爱在华师”;爱心社累计捐款100多万元,共资助1000余名贫寒学子圆了大学梦;与受资助的同学通信6400多封,大约600万字,社员们用双手传递了爱的力量,诠释了“爱就是教育”;爱心社累计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各级荣誉40余项。

受助同学告诉我们,在无助、悲伤时,就是这一封封放在枕头底下饱含爱的书信,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温暖。他们知道,大山的外面,还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牵挂着他们。

其实,爱心社社员并非是有钱人,大多数是贫寒子弟。这次求助的周钊社友,2004年来华师求学时,是我们当时见过,唯一穿草鞋上大学的学生,冬天也只有凉鞋可穿。

“圣兵爱心社”的发起人冯圣兵,出生在一个四周都是荒山的小山沟,沟里只有两户人家。他穿着草鞋上完小学和中学,1994 年来华师报到时带了2200元,4年本科,3年研究生,7年求学,再没找家人拿过一分钱。1.76的个子,体重从未到过60公斤。就是在这样的拮据条件下,他却默默延续着从高中开始资助陌生同学的义举,最高峰时每个月汇款100元。这一资助,就是五个年头。自己本身贫困,只能一分钱掰成两半,送给别人一半。这是一份朴实的崇高,一份仁慈的大爱。

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爱心社不能外出开展筹款活动,可还得面对每月几千元的资助款,孩子们等着饭钱、馒头钱。于是社员们自发在操场上、教室里收集矿泉水瓶,以此筹集为数不多的资金。就是这样,爱心社度过了危机,可四处收集废品的习惯却一直延续到今天。饮料瓶,如今是2块钱1公斤,一个月我们社可以卖四五百元。我们初步统计,13年来收了146万个。就是这样点滴积累,汇聚成爱的力量,温暖着山里的孩子。

圣兵爱心社不仅照亮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也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有博爱之心的华师学子。在爱心助学过程中,社员们更深地理解了生命的美好,奋斗的可贵;体会了生活的艰难,读书的幸福。有的社友毕业后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有工作后就把第一笔工资捐给贫困学子的,也有像我一样自主创业的,无论在哪里,做什么,我们都忘不了这段可贵的爱心之旅。

黄钊,前几天写来感谢信,他在信中说道:我和孩子配型成功,预计11月底进行肝移植手术,孩子有了活着的希望。很庆幸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校不仅给了我知识,没想到在我最绝望的时候,还给了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很庆幸在圣兵爱心社认识了一帮兄弟姐妹。现在无以为报,只想说一句:谢谢华师,谢谢爱心社,好人一生平安。



爱在华师,爱就是教育。爱是付出,是坚守,更是梦想与使命。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可如果我们都愿意付出一点,温暖身边1平方米,那么,一平方米加一平方米,再加一平方米,加到13亿,就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温暖的天地。

与德为邻,止于至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此刻,我想请上“圣兵爱心社”创始人冯圣兵老师和现任社长、城环学院15级胡正午同学作为代表,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和铭记这一份3000多人,传递20年的温暖与感动。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