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迎春秋——肖文精和他的有机化学事业

作者:马俊 发布时间:2016-09-30

导语
十三年前,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到华师,埋头苦干;十三年后,桃李满门,著作等身,他就是化学学院教授肖文精。本片为“我们的好老师”——湖北省2016年教师节颁奖晚会 展播视频

   

步入逸夫化学楼七楼,仪器运行和玻璃器皿碰撞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楼层,即使是周末也不停息。化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文精教授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的包围中,除了室内随处可见的论文和书籍,东面墙上即是满壁的照片。大部分是肖文精教授和学生的合影,还有一部分是肖文精教授的家人。十三年前,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到了化学学科尚不发达的华师,创立了自己的研究组,一步一步地埋头苦干。十三年后,桃李满门和著作等身的肖文精,仍带领着自己的研究组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致力于将华师的有机化学学科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名片”。

桂子山上的少年学子

肖文精教授祖籍湖北公安,人杰地灵的故乡孕育了聪颖好学的少年“天才”。肖文精6岁入学,因成绩优异,跳级一次,4年就修完中学课程。15岁即以高分考入了我校化学系,成为桂子山上当时化学系年纪最小的“大学生”。

因为年纪小,肖文精受到了时任辅导员的陈胜兰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特别照顾。谈起自己的辅导员,肖文精老师饱含深情:“特别感谢她,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是她带我走入了化学这一终身奋斗的领域。”原来,尽管肖文精是以高分考入了我校化学系,可他从小的愿望是想当兵。高考填志愿时,自己填的是武汉军区步校,不想却被高中班主任改成华中师范学院的化学系。本科时,他喜欢的专业也并不是化学,而是数学。几乎每次考试数学都能拿满分的他,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想转入数学专业。在陈胜兰老师的引导下,肖文精对化学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并燃起了浓烈的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再到痴迷一生,肖文精的专业之路走得并不寻常。“只有透彻的了解,才会明白自己的喜好。确定专业,不要凭感觉”。

1984年,没满19岁的肖文精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他师从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归来的黄文芳教授。黄文芳教授学贯中西,特别是国际化的研究背景,给肖文精的治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 大门。在黄文芳教授的指引下,肖文精的学术视野得到大幅扩展。1995年,肖文精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陆熙炎院士攻读有机化学博士研究生。1996年被选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1997年他考入渥太华大学硕博士连读,仅三年半就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有机化学领域的环保者

     2002年,肖文精做完博士后研究后,时任美国Materia, Inc.研究科学家。优越的实验条件,丰厚的物质环境并没有使肖文精迷恋上美国的生活。当遥远的母校对他召唤时,他毅然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到了桂子山。 “毕竟是母校,情感在这里”,谈起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思议的决定,对于肖文精来说“回来不需要理由,不回来才需要理由。”源于对母校深沉的挚爱,使得肖文精又重返桂子山。

2003年的华师,化学学科还尚不发达,缺少国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老师们也很少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肖文精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立了“不对称合成与催化“研究组,研究组专注于“碳/杂环导向的绿色化学合成”这一课题,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概念和方法的创新,设计并发展新试剂、新催化体系和新反应,,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十几年来,肖文精在有机化学领域获得荣誉无数。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梁亮胜侨界科技进步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7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此外,他还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了国际学术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Current Organocatalysis的国际顾问编委。打开肖文精办公室的一扇柜子,满满的都是荣誉证书和各种奖杯,而这都被他深锁柜中。面对荣誉,他只是淡淡一笑,侃侃而谈的却是他深爱的有机化学。“我所做的研究旨在提高化学合成的效率,使得化学合成更加环保”,肖文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见光促进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剂的可控自由基反应及其合成应用。该研究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可见光这种自然资源,探索绿色化学的新途径,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如今,肖文精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他人引用50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470多次,参与编写学术专著五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2项。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专项、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任务,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发展了硫叶立德与硝基烯烃的新的串联反应,并应用于碳杂环天然产物的合成中,对有机合成新反应的发展及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被有机催化奠基人德国马普研究所的Benjamin List教授评价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反应。

春风化雨育桃李

自 2003年肖文精回国创立华中师范大学不对称合成与催化研究组以来,经过13年的凝聚和锤炼,该研究组培养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基础扎实、成果丰硕和具有国际前沿视野的青年学者(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人数需更新)。在肖文精教授的门下,共涌现出了6名洪堡学者,所培养的学生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荣誉。如今,肖文精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也是他认为“最有面子的事”,论及此,他说:“我不信奉名师出高徒,我只相信严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

早上八点到办公室,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家,这是肖文精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如今在肖文精带领下读研一的陈俊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做实验后忘记关实验室的水阀,回去关的时候发现肖文精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以为是肖老师走后忘了关,但进去才发现肖文精还在工作。这一幕给年轻的程俊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机合成》是选修课,但肖老师却严格要求,是按照专业课的标准上的。第一堂课上,肖老师挨个点同学回答问题,认为大家上过《有机化学》,是有基础的,但没想到学生基本都回答错了,他就根据这个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不是从头到尾按自己的意愿上课。”如今已入选“华博计划”的严冬梅说道。

如今的肖文精,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下,还坚持给本科生开课程,一直没落下。不论是选修课《有机合成》还是通识核心课《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他都是认真备课,肖文精身边的人曾向他反映,学生们在评师网上对肖文精的课都评价很高,“有人跟我说学生对我上的课评价不错”肖文精笑着讲道。肖文精认为,研究组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光研究好人品不好,这也不行。

肖文精的严厉让每个学生印象深刻,他们毕业之后也十分感激。有一个学生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留学,导师给她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让他做一场报告,讲讲自己在国内做的研究。这个学生当场就对导师说,“不用一个月,今天晚上就可以。”肖文精对学生的训练已经让他们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陈述自己在国内的研究也是驾轻就熟。2013年毕业的安静,曾经到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SK)实习,公司专门致电肖文精,夸赞安静是5年里招进来的100多个实习生里最优秀的学生。

由于肖文精有着丰富的海外科研经历,他也以国际标准要求学生。几乎是每一天,肖文精都会浏览各种国际学术杂志,将反映学科前沿和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论文下载打包,然后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看这些文章。让学生看论文并不只是一种建议,肖文精还会不时跑到实验室,抽查学生看论文的情况,然后让看了论文的学生发表自己观点。“让学生看论文并不是走个形式,而是动真格,让学生多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严冬梅评价道。

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有时是细致入微的。“比如说五月的缩写,就只有三个字母,写的时候后面就不加点”。程俊介绍道。学生们写过的论文,肖文精也会去掉题目,然后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拟标题,然后给学生讲解拟论文标题的技巧。

在带学生的过程中,肖文精会利用自己在学界的影响力和人脉,邀请国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华师讲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每次邀请国外学者来访学,肖文精都会让学生去负责全程接待,鼓励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科研和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写好英文论文,肖文精曾邀请过《德国应用化学》副主编和美国《有机化学》副主编,让他们从编辑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如何写英文论文,从而成功投稿。对于这些国际学术交流的活动,肖文精也会录下视频,让没有去参加交流的学生也能够学习。

由于长期在海外学习和科研的经历,肖文精用英文交流和写论文不存在困难,但对于长期接受国内教育的学生,达到用英文无障碍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据如今在肖文精研究组的陈加荣介绍,当初在肖文精门下读研的时候,每周一晚上都有组会,每个学生都要用英文PPT和英语介绍自己一周的学习和科研情况,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们也都逐步适应了。对于学生上交的英文论文,肖文精也会将论文用投影仪投到幕布上,让学生观看论文修改的过程。

2014年9月,在学校有关部门和肖文精的努力下,我校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参与共建了合成与催化联合研究中心,为学校的有机化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据了解,这是华师第二个中外合作设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加拿大方面,这样的校际合作渥太华大学也尚属首次。

对于学生的生活,肖文精也会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关照。肖文精曾经带过一个家庭贫困,失去双亲的学生,肖文精就协助他申请到了助学金和助教的职位,帮其解决了一部分生活经济困难,并且每年掏钱让他回家。在肖文精的研究组中,有一个长期沿袭的活动:每个月吃一次蛋糕。肖文精会把一张写满研究组所有学生生日和联系方式的纸贴在墙上,因为生日的不同,基本每个月都会有人过生日,所以组内才会有这样一项活动。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们因为做实验抽不开身,原来一月一次的吃蛋糕变成了两月一次,在肖文精的坚持下,恢复了原来的频率。每次学生过生日,肖文精都会自己写贺卡,让学生签名,送给过生日的同学。

肖文精的学生们都认为,老师对自己的科研学习和职业规划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师从肖文精,如今任化学学院团委书记的安晓蕾还记得,与自己同一届的有四个学生,三个本校的女生和一个外校考来的男生,这名男生的积极性不足,不想在本校读研,但肖文精比较看好并愿意培养他,在研三的时候,就把这名学生推到了北化所读博。后来这名学生留在北化所工作也拿到了洪堡学者的名额。在安晓蕾看来,自己的导师肖文精是个负责任的人,会从学生刚进来观察起,引导学生找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而这种引导不是横加干涉,而是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点进行的。

安晓蕾走上专职辅导员的职业道路,也是导师肖文精引导的。读博士期间,安晓蕾是管理研究组各项事务的,钱的支出也是她安排的,安晓蕾还自封为小组的“后勤部长”。由于读博的后一两年身体多病,参加实验也比较少,肖文精在和她交流后,劝她毕业后可以走别的路。2013年,我校开始将招聘专职辅导员的范围改为具有全日制博士学历的毕业生,肖文精将这个消息及时告诉了安晓蕾,鼓励她应聘。在肖文精的引导下,安晓蕾走上了行政工作的道路。

而对于如今留在肖文精研究组的陆良秋和陈加荣,则走的是条明晃晃的科研之路。陆良秋要博士毕业时,肖文精让他缓一缓再毕业,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样在找一个好的教职或者海外留学的时候都会很有用,2013年,陆良秋的博士毕业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对于陆良秋而言,能顺利申请到洪堡学者,又到国际知名的德国莱布尼茨催化所做博士后研究,研究生阶段的积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导师肖文精的栽培。2015年,陆良秋的职称就由讲师晋升到教授。

陈加荣是肖文精回国后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最早申请到洪堡学者名额的人,曾获得过2012年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正是因为肖文精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陈加荣明白了如何做科研,如何走好自己的路。2008年,陈加荣申请到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美国总部去实习,而这样的经历化学学院以前是没有的,从这以后,肖文精门下开始不断有学生申请到去实习的机会,在葛兰素史克一年的实习过程中,陈加荣也更加坚定了走科研道路的决心。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