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首档综艺节目《大学声》:信技学子的影视梦

作者:张晓琳 发布时间:2016-10-13

导语
《大学声》,一档学生自制校园综艺节目正受到火热关注。它的创作团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大学声》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自去年四月份起,一档名为《大学声》的学生自制综艺节目,在华师校园内开始风靡。截至今日,仅仅四期节目点击量就已突破20万,更是吸引了《长江日报》、腾讯新闻等专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与央视一套也有过合作,在校园内外均制造了不小的热度。随着节目升温,各方人士对节目的创作团队也越加好奇,这个神秘的团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大学声》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创始人的影视梦

    令人想不到的是,《大学声》的主创团队其实是一个学生团队,他们均来自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杨硕、贾方方、邓肖,2013级本科生刘昊楠,再由专业老师欧阳泓杰带领,这就是这档学生自制综艺节目的核心。

    杨硕是这个项目的总导演与创始人。她从小就对影视感兴趣,怀揣着影视梦误打误撞来到华师,为了早日实现梦想,她拼命完善自己。课堂上努力学好理论知识,课业之余总往实验室跑,寒暑假还到湖北经视、湖北卫视等媒体实习。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她之前,其实院里还没有过大学生单独主导演播厅录制过节目的先例,而她却跃跃欲试。她摸索着导演了一台晚会,这台晚会的反响出乎意料的好,这也给予了她更多的信心。

    杨硕还是热门综艺《奇葩说》的忠实观众,这也间接催生了《大学声》的诞生。出于对综艺的热爱,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上了新节目她都会去看看,而《奇葩说》则是一看就停不下来。再加上她一直打算自己做一档能周期播出的节目,考虑到说话类节目会更容易操作,但是脱口秀对稿子要求更高,所以辩论这种形式的出现让她眼前一亮。

    “既然它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想法,为什么不做一档能展现当代大学生所思所想的节目呢?”于是,在灵感与执念的碰撞融合下,《大学声》诞生了。

技术团队的强硬支撑

    一个成功的项目除了总指挥,过硬的技术团队也绝不会少。在《大学声》团队中,其余4人正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贾方方负责内容创意,邓肖是线上运营推广,刘昊楠负责技术,欧阳泓杰老师则是全程指导。

    当问及与《大学声》的渊源时,刘昊楠回忆道,大一时因为受到杨硕的邀请参加了某次晚会的制作,此后便熟络起来。大二当杨硕又有了做节目的想法后,便也再一次响应她,组成了最初的《大学声》节目组。不过一开始因为人手有限,每个人都做了很多种类的工作。随着节目一期期播出以及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在节目制作上越来越有经验,同时整个节目组也不断壮大,吸收了新的血液,使得整个节目得以良性发展下去。“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锻炼,在日后的自主创作或者项目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邓肖则表示,因为做了实验中心的助理,结实了这群志趣相同的伙伴,也遇到了全心全意培养自己的老师,于是在无意中就进入了《大学声》团队。“其实我是个安静慎独的人,在这里结识到一群精力十足的朋友,还是蛮开心的。”她害羞地说。再者是对自己影视创作的提升,虽然之前有参与和负责过微纪录片、综艺片、mv等制作,但相比在《大学声》里体验到的,那些不过都是些“小打小闹”。“制作《大学声》还是挺有压力的,不过压力已经慢慢变成经验和激发创造力的源头,我们参加的各种创新创业赛事、实践以及耳濡目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和氛围,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也相应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贾方方谈到在《大学声》里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专业能力的锻炼中,自己以后的人生也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在资金支持方面,他们也一路顺风顺水。

    随着第一期的顺利开播,《大学声》栏目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让杨硕他们没有了经费之忧。之后每期节目录制,除了可以运用所属院系实验室和演播厅外,还会有1500余元的实践经费支持。第二期节目制作前,团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大学声梦想众筹”,5天便筹到6000元资金。另外随着节目知名度的提高,陆续吸引了一些嗅觉灵敏的赞助商关注,到目前为止,已获服装乃至现金支持累计5.4万余元。团队在不遗余力地把视频做好的同时,还在网络商城上销售栏目的T恤等周边产品,且已经开始盈利。

制作过程是节目的核心

    前期筹备重心主要在于确定辩手与辩题。

    对于辩手的选择,前期只是编导挖掘身边口才较好的学生加入,后期则演变为校内现场海选的形式,嘉宾质量也因此有了大幅提高。除了本校师生外,节目组对其它学校的学生也敞开了欢迎之门,同时还会根据话题邀请不同的嘉宾,例如第二季第一期围绕公益话题,团队便邀请到我校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公益组织参加,使节目对话题的探讨更专业、也更具内涵。虽然不能做到每个嘉宾的表现都如辩论队一般专业而完美,但也各有特点,代表着不同大学生的心声。辩题征集则由官方线上发动,编导也会去线下搜集,然后内部讨论,最终确立一个最具讨论空间与热度的话题,从而展开进一步筹备。

    录制是所有环节中最令人头疼的部分。由于参与人员多,需要各部门配合度高,稍不留神就会出差错。但最艰难的环节,往往也是决定最终效果的黄金环节,《大学声》团队在过硬的设备支持与技术人才的辅佐下,再加上团队内部每位成员的付出与努力,合力拧成一股绳,克服一个个关卡,终将一个个精彩的辩论现场还原出来。

    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品,后期宣传也必不可少。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声》,团队除了在本校展开大力宣传之外,还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周边院校贴海报、发传单,甚至在学院晚点名时积极宣传,力争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在线上他们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转发扩大影响力。此番宣传下来,效果还是相当显著,不仅报名人数非常火爆,还从本校扩展到外校,湖北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的学生纷纷加入后续嘉宾团队,其中不乏武汉大学辩论队队长这样的优秀人员。


梦想正炽烈 大学声起航

    《大学声》不止步于校内,团队自从创建起还参加了多项国家级比赛,取得了不少成绩。在过去一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们均斩获国赛铜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也已冲进国赛评审。

    可喜可贺的同时,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一年参加三个大型比赛难免会分散精力。“打比赛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对创作构成一定影响,但也正因为此,我们结识了很多企业家、媒体名人,拓宽了视野与思路,学院和学校也都给予我们的项目很大的重视与帮助,正面影响也挺多的。”杨硕笑着回复道。

    《大学声》,这样一个获得大学生群体高度认同感的节目,它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关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生。小小的直播间,面对发生在校园、社会的新鲜事,不同的见解和处理的方式、不同性格人物的碰撞,使得这里常常笑料百出。他们正以全新的姿态去创造适合互联网新形式下的综艺节目,为90后发声。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