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苗于钟林秀 欣欣以向荣

作者:教育学院 张译戈 任嘉航 发布时间:2016-11-03

导语
苗欣常用“精彩”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论是得意之处的荣誉还是低谷时分的沉思,把自己的经历当作一种财富,把机遇当作自己前进的阶梯。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几乎所有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于苗欣的印象就是从校歌开始的。讲台上的他高大挺直,恰似桂子山上的钟灵毓秀,身姿挺拔。他的嗓音浑厚,气势高昂,一首校歌教了三年,每年都令每个新生记忆深刻。

见到苗欣,是在田家炳四楼的一个办公室。他来的很早,把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旁边烧开的水壶还冒着腾腾的热气。当他的背影从摞得整整齐齐的A4纸旁转过身时,搭配的一件枣红色的毛衣使他显得更加精神抖擞,同时夹带着大四学生特有的稳重和宠辱不惊。

苗欣,教育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中澳班)本科生,从来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模范生”,拿过多项省级校级奖项,科研学术能力很强,并且兴趣爱好广泛,在各种比赛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这样一个头顶无数光环,现如今成功保研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在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时,依然有许多故事和感慨。


兴趣做导,发现自己

苗欣是一个贴满了“优秀”标签的人,成绩优异、朗诵出彩、演讲激昂、唱歌悦耳、摄影亮眼,甚至还能上台给大家跳段舞蹈。但是当被问及如何在大学发挥这些才能的时候,苗欣说:“其实这都不是进入大学后我才涉及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他小时候学过一段电子琴,所以对音乐、节奏的掌控有一定的基础。在摄影方面,他也是启蒙于自己的父亲,年少时的一台傻瓜照相机激起了他对摄影构图的兴趣,于是慢慢地摸索出一些门道。除此以外,苗欣也是在一次偶然机会过了把主持人的“瘾”后,发现自己控场能力还不错,于是“什么都去尝试一点”,慢慢地呈现给大家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形象。

“大一、大二就是一个摸爬滚打时期,有兴趣有爱好就去勇敢尝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会发光发亮,所以永远不要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因此,虽然兴趣很广泛,但是苗欣并不会让自己的兴趣成为自己的束缚。就像他曾经在校主持队呆过一段时间,但是频繁的活动使他在学业上感觉到莫名的压力,于是最后选择了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主持这个兴趣,只是更加明确了自己想要的,这也算是一种成长。”

 

低谷沉潜,反思自己

大二下是苗欣的低谷期。院里的老师和辅导员都曾找他谈过心,劝他沉下心来。但对于当时的苗欣而言,一直极为顺利的竞赛和考试让他对自己过于满意,“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开始有些忘掉了最初认真的自己。”这段时间,苗欣先是学生工作竞选学生会主席略逊一筹,后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学年成绩也有所下滑,这令他意志消沉,整日呆坐在宿舍,先是没头脑的挫败,后来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有的时候把自己放的太高,就需要适当的跌一下”,苗欣给自己做了个教训总结。

而慢慢帮助他走出这段低谷的,正是他在校办做学生助理的那段经历——每天早早到办公室打开窗子、打扫地面、烧开热水、参加学校会议的前期准备、撰写基本的新闻稿件……“在校办的工作其实有些琐碎,但是正是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加起来才让我真切的沉下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这样一份学生助理的工作对于苗欣来说,是成长,更是收获。他依然记得在某次重要活动之前,为了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自己甚至和校办老师一起在桂苑宾馆熬夜做第二天需要的ppt。一晚上的反复修改,好几次都强迫自己睁开眼睛、清醒头脑,他们终于在破晓之前完工,并且最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也正是这些和校领导接触的机会,他后来有幸加入了课题组,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用现在的实力说话,这才是最真的。”在这段黑暗的时光里,他学会了如何沉潜,在低谷中去反思和思考,在安静中沉淀力量,为重新继续前进默默蓄势。

 

打磨沉淀,重做自己

“所有的奖励都是被用来遗忘的。”走过低谷,苗欣似乎更加从容和坦然,对自己的定位也愈来愈清晰。虽然他的专业是中澳合作开办的,但是他并没有一头扎进出国的大潮中,而是选择先在国内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虽然自己也有点后悔没有出国交换,但我还是觉得国内本科的学习更适合自己发展”。苗欣一直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把专业学习当作自己通向未来的一块“敲门砖”。

他在2015年9月被选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学生委员,是其中少有的本科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学术委员会,他接触到更多学术大咖,虽然作为本科生,苗欣的发言机会并不是很多,但是这也慢慢地让他沉淀下来,从中悉心学习。“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体味到了两点非常重要的东西:一是对于学术的尊重,二就是一种学术的熏陶。”那些老教授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让他肃然起敬,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苗欣坦言做课题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整个课题做下来,你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那就是‘累’。” 苗欣2015年的10月份正式加入老师带领的课题组,一直到次年的春天。基本上没有停歇。他前期做湖北省十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每一次都需要事前联系好对方的负责人请求协助,在这个过程中吃“闭门羹”是很常见的。联系好之后,他们才一起过去发放和回收问卷。但是对于苗欣而言,最累的是问卷收集完之后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整个课题组的核心力量基本上都是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构成,相对于他这个本科生而言,调研工作本来就比较吃力,所以他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克服种种困难。“那个时候正值数据分析阶段,我和老师负责总调查报告的撰写,所以我寒假在家几乎是天天拿着电脑处理和分析数据。”苗欣回忆到,大年初一,自己都是抱着电脑坐在爷爷旁边,一边分析数据,一边过年。

但是苗欣从没有抱怨,他始终以学习者的心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方面苗欣认为要带着好奇心学习,去摸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另一方面他又有感于自己的“偷懒式”学习。当他作为小组成员参与一个科研项目时,除了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他还会时常地观察领导者或决策者的活动,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尝试分析问题解决的办法;当他作为听众参加一个学术报告时,他会观察讲述者的逻辑,试图去理解对方的思考模式和分析方法……“不要太局限自己的眼光,要始终保持一种全局观”,他经常这样告诉自己。

 

感恩收获,追逐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有贵人相助”,在苗欣眼里,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便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回望来时的路,他不断地提到“感恩”这个词。“我今天能取得的结果离不开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他们为我铺路架桥,我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不管是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还是让他磨练自我的校办助理机会,抑或是成为“百生讲坛”活动省级“优秀主讲人”,这些机会无不来自于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苗欣提到在参加湖北省第二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选拔时,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李静从下午到晚上一直陪他坐在电脑旁,先是给他提供优秀模板进行参考,之后便亲自上阵帮他一字一句地审核,整整修改了七八个小时。当他走出田家炳办公室,夜幕已经洒满了整个桂子山,他的内心百感交集。“一路走来,我要感恩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保研面试答辩的主题就是‘感恩’,我觉得这是我必须要说到的。”

苗欣喜欢随笔写一些文字,每个学年末他都会自己进行“小结”。他常用“精彩”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论是得意之处的荣誉还是低谷时分的沉思,把自己的经历当作一种财富,把机遇当作自己前进的阶梯。

 

苗生于郁郁林木,欣欣以向荣,愿终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