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奖访谈为你展现学霸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作者:孙志鹏 涂雯晶 冯名扬 发布时间:2016-12-20

导语
12月4日晚7点,华中师范大学国奖访谈活动于大学生活动中心5楼拉开序幕,十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动人讲述博学、好学的华师故事。
      12月4日晚7点,华中师范大学国奖访谈活动于大学生活动中心5楼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主办,党委宣传部、研工部协办,华大桂声传媒中心承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学工部副部长李刁,i华大指导老师张德华,华大桂声指导老师孙志鹏,欧阳嘉煜、侯亚娟、胡暘等十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本次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院15级研究生、两次国家奖学金得主黄炎秋主持。

      为讲好博学、好学的华师故事,挖掘国奖获得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为广大学子提供近距离接触榜样人物的机会,经过历时两个月的前期两轮采访、网上征集意见与线下宣传,经学工部批准,最终确定十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成为本次活动的嘉宾,并依据突出特点分为保研、师范、科研三组,进行访谈。



        一路走来: 保研准备要趁早


      被身边人戏称为“胡以琛”,法学院13级国奖得主胡暘,现已成功保研至武汉大学。他介绍,保研资格与学分绩、科研竞赛成果、GPA与专家评审挂钩,有保研意愿的同学应及早准备,投入学习。而拿到北师offer保底、拿到复旦大学推免资格的社会学院13级陈鹏宇则提醒同学们时刻关注意愿学校的学院官网,以免错失机会。

认真学习说来容易,践行却不易。对此,保研北大教育学院的欧阳嘉煜表示,多利用上课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不失为提高效率的一个方法。

      “多尝试着参加专业比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理科生来讲很重要。”针对期末复习,胡暘更不吝给出了自己的妙招: 阅读书本目录,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回忆所学内容,“从本科开始广泛阅读专业相关论文,无论是对短期的考试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他补充道。



      打破偏见:选择师范就是选择了安逸?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师范生是手握铁饭碗、过着安逸生活的大学一族。“其实不然,各种评奖的门槛、高中教材的浅显滞后、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问题众多。”因此,对现在老师提出的要求水涨船高。踏进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学生王永立如是说道。


      来自15级历院硕士侯亚娟,讲述了自己在武汉中学担任实习老师期间的经历,并分享了她一步步带动学生积极对待历史作业的故事。生命科学学院潘秀姿也分享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在潘秀姿看来,老师不是用渊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的人,而是怀着包容的心与学生相处、以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特质、用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人。要做到这些,潘秀姿说,“在大学期间,师范生们必须学习对现在有用、教学有用、职业发展有用、生活有用的各类知识。”



        科研有态度:做研究,更是做人

从吴中鹏、肖雅、魏来三位国奖获得者的初次科研经历分享中,能找出积极把握机遇、认真对待大小事的共性特点。在学术部工作的肖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学姐学长的科研项目深有感触,于是她默默积累经验,最后选择了自己科研方向。她介绍科研并不难,只要多看多想,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科研离我们并不遥远”。

       同时,15级博士生魏来表示,在本科阶段,能做出大创新的并不太多。“本科期间要求的是学生们有决心、有态度、有韧性地对待科研项目。”

       “能抓到机会是一个方面,此后,认真踏实的态度则尤为重要。”吴中鹏学长这样说道。“在与他人合作项目时,我也会遇到被轻视的情况。此时第一要做的是保持谦虚,其次是要勇于展现自己。当有任务来临时,不可怯场,勇于接受。”



       当我们听故事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五楼,现场气氛极为热闹,看着场地的座椅被全部坐满,工作人员连忙在台前又设置了数十个座位。听到国奖获得者如此多面而全能的经历,对比起自己,许多听众表示“很受伤”。


      对此,学工部副部长李刁老师,发表了总结讲话。“大家‘受伤’之后,要先安慰好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点。你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李副部长强调,“受伤”之后,更要思考怎样才能日后不“受伤”。“相比曾经众人对学霸‘一个包一个碗天天都在图书馆’的古旧印象,今天的大学佼佼者,早已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家听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生活之后,再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能多一份清晰。”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