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校友卡 爱心伞背后的故事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玉海 发布时间:2016-10-05

导语
校友卡做出来不难,用起来也方便,但做好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卡却非易事。

       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必有一座文化积淀的图书馆,图书馆也一定有充满爱心、爱岗敬业的图书馆员,每位馆员也一定会有和图书馆相伴的美好故事。

一、图书馆故事——校友卡

    

2013年学校要举行110周年校庆,相关单位都分配了任务,如后勤处开展修缮工作,校友办组织编写校史材料,档案馆筹建校史展览,给我们图书馆分配的任务是开放博物馆和图书馆,让校友参观。我们认为图书馆不能被动接受任务,要积极采取行动,为校友做点什么事情,于是几个馆领导一起商量,决定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外,还做三件事:一是把图书馆的珍藏以图册形式正式出版向校友展示,二是在图书馆摆设文房四宝,以便校庆期间来访的校友及嘉宾通过书法表达祝愿,三是给校友办一张可以随时到图书馆来阅览的信息卡,也就是校友卡。

校友卡做出来不难,用起来也方便,但做好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卡却非易事。首先是卡的图案颜色,既要美观漂亮,又要具有图书馆特征,便于识别。然后就是需要保留哪些数据信息,方便系统识别和统计。对于前面一个问题,我们图书馆有自己的文化,很快决定以图书馆建筑作为主体图案,背景颜色选用图书馆馆色,也就是橙红色。为提高卡的收藏价值,我们还专门请学校马敏书记和杨宗凯校长为校友赠言:阅古今书,圆人生梦,印在卡上。至于卡的数据,在保证持卡人身份的唯一性外,尽量少录入数据。

图书馆在靓丽的校友卡上已经种下一粒希望的种籽,如果有一天,高校图书馆馆际之间跨地区相互对自己的校友开放,我校在外地的校友就可以到当地高校图书馆阅读文献了。这岂不是图书馆为校友文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当今政府推行全民阅读的形势下,这一天还会远么?

二、图书馆故事——爱心伞

武汉气候是典型的南方温湿天气,一年四季,每一季都有那么几天下雨,而且有时下得很急,急雨往往也大,学生经常被困在图书馆,富有爱心的图书馆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想为师生提供方便。

有一天,圣兵爱心社的几位成员找到图书馆,希望在馆里宣传献爱心活动,图书馆党总支书记何小红同志美丽热情,更具善良和爱心,除了大力支持外,还因此获得灵感:咱们一直想要为读者做的不就是献爱心么?那就为师生提供爱心伞吧!

这一提议很快在馆务会上获得通过,是呀,社会上不是流传一句话:爱在华师么?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大爱在华师,那细爱就在图书馆嘛。馆员们兴致勃勃地对雨伞的造型、大小、颜色等展开讨论。有的说,颜色要鲜艳,要让图书馆的爱心成为桂子山雨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的说,由于场地的原因,雨伞数量不宜太多也不会做到人手一把,适宜大一些,方便两三人同时共用。随后,馆员们在网上搜索,精挑细选,最后确定选用可供两人共用的长把彩虹伞。

如果说雨伞的命名和色彩款式的选用倾注了馆员们的涓涓爱心,那下面介绍的对雨伞的管理则体现了馆员们的智慧。

雨伞是免费提供给读者借用的,怎么样让读者及时归还呢?若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则图书馆的爱心就会打折扣。这样的事件不是没有先例:曾经有研究生会的同学找企业募集了300多把雨伞,放到学生比较集中的几栋教学楼,最后伞架上只剩下寥寥的几把了,而且还多是坏的。这样的现象一定不能在图书馆发生!

预先告知读者是图书馆的惯例,这种方式不仅用于资源推介,同样可用于爱心行动。开始,有人提议说,在雨伞上印上“不要损坏雨伞,用后及时归还,落款图书馆”字样,我说,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有点太直接,缺少了图书馆文化的味道。又有人建议,那就在前面加一个“请”字,我说,加这一个字没解决根本问题,接着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你冬天看见一个冻得发抖的衣服穿少了的陌生人,这时你给他一件衣服御寒,他会很感激你,如果这时你当着另外一个人耳语,这件衣服是我给的,人家会怎么想?讨论良久,我说这样吧:咱们确定为师生提供的是爱心伞,那就印上“爱护爱心,传递爱心”吧,前面一句的意思是请同学们爱护雨伞,不要损坏了,后面一句的意思就是请及时归还给其他需要用的人。字体要设计得活泼一些,要让“90后”读者们喜爱,把图书馆Logo印上,图书馆三个字就不印了。这个想法当即获得赞同,这就是读者现在看到的爱心伞。

如何发放和回收爱心伞又是一个难题,而且更加重要。我们当时责令技术部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不行就开发爱心伞管理系统。没几天,技术部唐世军主任找到我们说,这个问题解决了,就用现成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把雨伞作为一本书来借。真是绝了,不花分文,短时间就把难题解决了。具体做法是,给每把爱心伞编上序号,用油漆写在伞把上,然后锁在相同序号的伞架上,将各序号的条码粘贴在一张A4的纸上。借用时,学生刷一卡通,然后用条码阅读器阅读条码,将雨伞发给读者,图书馆管理系统则产生一条和借书一样的记录,只不过这本“书”的书名叫爱心伞001,爱心伞002,....。读者还回时,消除记录。为方便学生还伞,还规定只要雨伞在伞架上,借用数据就消除,而不需学生本人亲自刷卡归还,一人一次可还多把伞。这样规定之后,雨伞的借还周期缩短到24小时。效果奇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还雨伞的现象。

关于借伞规则,图书馆制定了一条“霸王”条款:如果雨伞损坏要记得归还,若有丢失,原价赔偿!同学们都能理解:伞坏归还爱还在,伞丢失说明没有尽到传递爱的责任,就该受罚!

现在,咱们图书馆爱心伞借用现象很有趣,突然下雨时伞架一下子全空,不出次日,伞架上又整齐地摆满了雨伞。

三、图书馆故事——文华公书林招牌

学校的新图书馆(馆内我们都称之“总馆”)西面入口门栏上写有“图书馆”三个字,是从媒体上找的毛体,就是不写上这三个字,读者也不会走错,因为原来的老图书馆(分馆)没有对学生开放。

2013年,老图书馆重新翻修完工,由于学校用房不足,加上当年又是学校110周年校庆,校领导决定老馆除了一楼用作密集书库外,二、三楼暂借他用,二楼为校史馆和新闻传播学院办公室,三楼为学工部的学生事务大厅和发展办办公室。说起暂借,其中有一插曲可以啰嗦一下。

一天,学校办公室通知图书馆参加校长办公会,说是商议老图书馆的使用。由于还有几十万册图书和期刊还在学校几处地下室睡大觉,也急需使用老馆,我们携带了详细的资料和使用方案准备在会上向校领导反映情况,但开会时间很紧,会上没有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就是接受老馆二三楼暂借他用的安排。原来这些都是早已决定好了的,能通知你参会知晓此事也就不错了。基于部分资源不能开放、基于读者使用过刊和旧报纸不方便,我们有苦难言,但意见归意见,校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咱们还得服从。

老图书馆学生事务中心开始运行后,新图书馆三楼办公区经常有学生来要求缴费什么的,开始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头雾水,不知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因为图书馆也有缴费(代收费)业务,但和来访者所说的对不上。后来很快弄明白了:原来这些学生应该到老图书馆学生事务大厅办理业务,由于老图书馆正面墙上也一直挂着 “图书馆”三个字,难怪学生搞错,显然,同一所学校出现两个相同名字的建筑物,而且功能还是一样的,这给师生办事理解造成歧义和麻烦,必须改名。

校庆期间,省人大副主任、我校教授周洪宇先生在一次大会上作报告,建议将老图书馆更名为文华公书林。对文华公书林重要性的认识是从我来图书馆后开始的。1980年进校读书到来图书馆之前,三十多年我很少听说过文华公书林的故事,倒是对“昙华林”三个字有一些认知,因为学校是从昙华林搬来的,后来发现我们很多理工科学生都不了解文华公书林,看来这是个普遍现象。2012年去香港考察,我们开始认识到了文华公书林曾经在图书馆界极大的影响力。后来也被学校领导提起。看来宣传文华公书林,我们图书馆责无旁贷。

想着要干这件既有校园文化传承意义、又能方便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事情,便约上其他几位馆领导一起到老图书馆前面考察现场。就像天作之合一样,老图书馆大楼正面墙上刚好有五个空,原来的“图书馆”三个字两边各有一个空。我们立即向学校提交报告,学校办公室办事效率也高,很快通知我们可以动工。我们请设计师设计了几张效果图,其中有一张古朴厚重,看起来符合百年老校的历史和文华公书林的内涵。我们问这五个字是谁写的,设计师说是在网上找的。我们觉得不妥,虽然标识做出来了,表面上看效果也不错,但,没有蕴含故事,就没有生命力。若不能体现图书馆重视文化建设的特点,那以后怎么跟校友交待?何况我们还是师范大学,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这五个字么?于是,我们当即决定请学校书法功底好的教授挥毫泼墨。何小红书记致电涂光雍教授,给他讲述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请他赐字一幅。涂教授欣然接受,而且非常重视,当时他老伴生病在校医院住院,在百忙之中他抽出时间,亲自到老图书馆前面勘察现场,以构思作品的风格。

没几日,涂教授打电话叫我们去取字,看到笔道流畅、潇洒苍劲的五个大字摆在教授的工作台上,不禁佩服起涂教授的艺术造诣和认真态度。我们请求涂教授在作品上留名落印,以证本源,教授谦让良久才同意,嘱咐我们挂字上墙就不必附上名字。

现在,文华公书林已经镶嵌在老图书馆正面的墙上。继70年后,桂子山上终于见到了昙华林曾经烙印过的学脉。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