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是 鹤 故 乡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7-03-13

导语
转瞬间吕鹤云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遥看远去的斯人、低徊不曾疏离的记忆,吕教授精神矍铄、话语铿锵之音容笑貌宛若昨天。


吕鹤云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转瞬间吕鹤云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遥看远去的斯人、低徊不曾疏离的记忆,吕教授精神矍铄、话语铿锵之音容笑貌宛若昨天。今天,法学院经过四年建设已成规模,科研教学等诸方面发展势头正劲,这正是吕教授生前努力建言奔走、呕心沥血、对华师法学寄予厚望的愿景!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仅以此文纪念吕鹤云教授。
      吕鹤云教授的开拓性工作为法学院学科组织结构提供了奠基。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渊源于原华师政治系,正是吕教授等为首的老一辈教师,于1988年论证、设计并争取学校的支持,在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华中师范大学首次开设了属于非师范专业性质的法学专业。这在当时的全国高等院校来说,也是较早的一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之一。以此为基础,吕教授等人再接再厉,于1994年发起开设了隶属于法商学院为院级框架的法律系和法学专业。与此同时,法学专业内部子专业的划分与设置、教师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法学专业在学科规模发展及重点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开拓性工作,都在吕教授带领及努力下,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以此为依托,从1995年法律系首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到如今,已有了法学专业硕士学位点6个、法学和知识产权等本科专业两个、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一个及“公共政策与法治”二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学院的法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法学院今天的规模和荣耀,与吕教授等前辈奠定的基础分不开!
      吕鹤云教授的传帮带为中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专业指引。法学院存在的价值及其发展,取决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从事这些活动的教师队伍素质。吕教授一贯格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当年他主导引进教师时,严格从专业学历、研究成果以及教学表现等方面把关,并对在任中青年教师无私地传帮带。在他当年主编高教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法学概论》项目的申报和组织编写工作中,对本系中青年教师给予了特别关照,在该教材编写14名成员中,本系教师不仅多达5人之多,而且在3个主编副主编名额中,本系教师在其中担任着主编和一个副主编的位置;正是当年吕教授的有心栽培,在吕教授去世之后的教材后续修订再版过程中,华师法学院的几位教师在其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直至今日,该教材一直以的较高发行量发行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吕教授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某种成效。事实上,法学院今天在科研、教学及领导岗位上的骨干,有大部分都是吕教授当年主导引进、培养和帮助过的青年教师。
      吕鹤云教授的示范为法学院事业发展贡献了重要精神资源。吕教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笔精神财富是进取精神,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其示范留给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榜样。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吕教授在身患重病、体质明显下降之时,还筹备发起并参加了《法学概论》第二版修订阶段的工作。吕教授给我们留下的第二笔精神财富是其简朴、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他从不打麻将、也极少喝酒,按时作息等等,在改革开放早期那种“宽松”甚至可说是有点“奢靡”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着老一代学者那种简朴和严谨,着实难能可贵。看看当前扎实开展的“反四风”和“八项规定”,再回想当年吕教授的坚持,令人倍感唏嘘!吕教授留给我们的第三笔精神财富是坚持原则,仗义持言。尤其是在有关法学专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他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据理力争,丝毫不顾虑这可能给个人带来的“后果”。他的胸怀正义、坚持原则,正体现了法律人必须坚守的品质!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吕教授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术的不懈探索以及对后学的无私提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样板。可以告慰吕教授的是,他生前的愿望已经或正在变成华师法学学科发展的现实,而我们亦正在努力中!
      云是鹤故乡,祈愿吕教授天堂有知,收到我们的纪念。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