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简历——记刘文君教授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6-12-06

导语
80岁的刘文君老师说:“我的简历很简单,小学一个,中学一个,大学连带工作算一个,三行就够了。”

1954年从河南开封女中毕业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57年留校在逻辑学科教研室任教,1996年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资深逻辑学教授退休。“62年在华师,62年在马院,我连中途外出进修都没有过,真的是一步也没离开。”80岁的刘文君老师谈起过去的人生经历,说:“我的简历很简单,小学一个,中学一个,大学连带工作算一个,三行就够了。”

约见刘文君老师的那天阳光正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远处缓缓走来,一见我们便笑了。老人家微喘着说:“太久不锻炼了,今天天气不错,没坐车,正好从武大那儿走过来。”

接下来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刘文君将她与华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超过半个世纪的情缘娓娓道来,也带着我们一起回望她在逻辑学科领域的求学从教之路。谈到对于当代青年的期望,刘文君也结合时代大背景,对青年的成长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马院

“我在1954年参加高考,当时文理不分科,自己填志愿。我们高中女校长以前是地下工作者,和我们说新中国刚建立,国家很缺政治老师。”回忆起最后报考华中师范学院并进入政治教育系的因缘,刘文君如是说。“我再一想,当老师也不错,而且我说话很利索的。”没有提奉献,更不说投身新中国建设,在家人并不看好教师这份职业的情况下,刘文君用“自然而然”四个字评价自己当初的选择。


从1954年进入政治教育系,经历了华师从昙华林城外分校搬迁至桂子山,马院由政治教育系发展为法商学院再到政法学院,最后改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路走来,刘文君见证了马院的历史变迁。“有人被调动到别的系,有人去到更好的学校进修。而我是哪里都没有去过,这么多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马院。”

刘文君回忆当年政治教育系被称为“挂帅系”的辉煌历史,感慨道“当年运动会第一个出场的一定是我们学院。”不同于谈及自己时的谦虚,谈及马院,刘文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为马院人,刘文君始终怀有坚定的学科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一个学派,也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不是教条的。”从最初选择马院,刘文君始终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投身于马院的学习工作。

卡片授课

1956年在韦卓民先生的组织下,武汉成为我国组织逻辑讨论的先锋示范城市。刘文君第一次接触逻辑课是在韦卓民先生的形式逻辑课上,她回忆起对逻辑学的初次印象:“中学时从未听说过逻辑课,后来我开始教学生,学生也都说没听过。”

由于一些原因,韦卓民先生实际上并没有给刘文君上过很多课,反而是两个助教主要负责教学。当时逻辑学科刚刚起步,一男一女的助教老师也常常被学生关于逻辑学的问题问倒。在无比繁琐的逻辑学科学习中,思维训练的潜移默化与积累,成了刘文君逻辑学的全部基础。


1957年毕业留校,刘文君的兴趣点在哲学,但由于逻辑学科急需人才,“自己也觉得还行”,刘文君又一次“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逻辑学教研室。1959年从东西湖劳动锻炼回校后,接詹剑锋的班成为逻辑学的教师,她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用“赶鸭子上架”来形容自己最初的教学。1960年刘文君正式开始教学,教研室设在政治系,逻辑学作为基础课在文科各系的一年级开课。当时一年级的新生,来一批教一批,说到许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得自己,刘文君笑得很开心。当年刘文君发明了一种名叫“卡片教学”的方法,将枯燥的逻辑学基础知识提纲挈领,并融入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事例,用卡片代替讲稿,她说:“这样上课灵活,能随时结合身边发生的故事,学生会很有兴趣。教务处检查教学时也知道,刘老师不用查,没教案也能上课!”

1958年,<span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 style="font-family:Helvetica, ">革命运动期间,提出“打倒学术权威,学生自己编教材”的口号。学生没有能力编,怎么办?逻辑学教研室请来了武汉大学年轻有为的逻辑学教师——张巨青,正因此,刘文君与自己的老伴喜结良缘。如果说韦卓民为刘文君打开了逻辑学的大门,那么张巨青则陪着她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逐步深入探索逻辑学的奥秘。刘文君回忆起当年的编写书稿的场景:大年初一,熬一锅鸡汤,两个人一起在家里改稿子,到了饭点,就着鸡汤下些面条吃了。在相濡以沫的日日陪伴中,在关于学术的激烈争论中,刘文君的逻辑学研究也在不断前进。

谈到逻辑对人的影响,刘文君表示这更多的表现为内涵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会说一句话之前去反复推敲其是否具有逻辑性,但当你学了逻辑之后,它对你的好处,你说不出来,却刻在你的骨子里。”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刘文君带领一批批新生走进逻辑学的大门,又培养出了一个个对逻辑学造诣颇深的研究生,桃李满天下是刘文君最骄傲的一件事。任教多年,执着于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不愿意当官,我想当老师,想当一个好老师。”

有信仰、有目标;不盲从,不流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刘文君以狄更斯的这句话评价今天的时代,“这其实也是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说这话时,刘文君打开微信给我们看她组织管理的马院退休教师群。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不可逆转,为此刘文君去学习电脑,使用智能手机,接触新兴的网络时代。“我也喜欢玩手机游戏,开心消消乐我打到300多关了呢!但是我不投一分钱,不为这个耽误正事,我能随时停下来。”她认为青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学会“去伪存真”的判断方法,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责任。

“我想对现在的孩子们说,要有信仰、有目标;不盲从,不流俗。”她希望年轻人能够不忘初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现在浮躁的社会所干扰。同时也希望他们不负此生,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有意义,在自己年老之时回首过去能够无愧于己。

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北大学生都有心理问题。刘文君与当代青年人接触并不多,对此她感到有些担忧也有些不解。她讲述了自己在寒冬腊月时节建设公路的故事,以此告诫我们生活虽有种种不易,但我们依然需要有坚强的内心。刘文君始终以高昂的生活热情笑对酸甜苦乐,始终以开放的人生态度看待世事变迁。随遇而安,但不随波逐流,这是刘文君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刘文君老师谦称自己是三行简历,但三行简历背后尽是沉甸甸的故事。她带我们回顾了马院的发展历程,我们也从她的人生“简历”中获得了满满的不断向上的力量。

 






0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huashigushi@163.com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403
联系人:马老师 027-6786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