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创建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科的开拓者——张厚安先生90寿诞。张厚安先生的学生、同事共300多人举办了一场题为乡村政治的学术研讨会,以此庆贺这一特殊的日子。华大政治学刚刚进入全国“双一流”的一流学科建设,这与老一辈学人的奠基分不开。
张厚安先生,1928年元月出生,湖北省汉川市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1949年张厚安考入中原大学,1951年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专业学习,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回到华中师范大学(当时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工作。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顾问。张厚安先生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尤其是在文革后,是全国最先致力于政治学重建的少数学者之一。主编和撰写政治学著作11部,农村问题方面著作8部,主编“村治书系”3部,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撰写的“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系列论文”获一九九五年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一等奖。
一是重构政治学学科,率先开设政治学课程。1980年到1986年,张厚安老师一直在参与或主编政治学的相关著作。从承担《简明政治学》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部分的写作,到参与《政治学辞典》的主编,再到担任《通俗政治学》的主编,直至独立主持《政治学》专著的编撰,张厚安老师在这些著作中不仅对奴隶制国家政治、封建制国家政治、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国际政治等进行了思考和诠释,并在政治学通俗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除了编写著作之外,1982年,在多方协助下,张厚安老师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开设了政治学课程。此后,张厚安老师还利用全国高校政治学学者云集华师的机会,主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学讲习班。许多高校教师受到此次讲习班的启发,纷纷在各自学校开设了政治学课程,将其从“国家与法”的课程中正式分离出来。
三是确立“理论务农”思想理念,指明中心发展方向。1982年,张厚安老师在湖北省政治学年会发言中第一次提出了“理论务农”的口号,将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投向农村基层。随后,张厚安老师的《三个面向、理论务农》一文发表在当时国家教委一个刊物的首页,该文阐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立足于农村改革实践,服务于农村改革实践。在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张厚安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结合、三个服务”,即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农村的改革实践相结合、与政府的决策相结合、与我们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相结合;为农村改革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张厚安老师提出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一思想,转变了以往的教条主义学风,朝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基地围绕这一理念开展了“中国百村十年观察”,中国农村区域性村庄调查,家户制度调查,农民口述史、生命史调查以及海外实地调查等多项农村调查工作,并在这些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为国家涉农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